新聞中心
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中國酒文化:有禮、有度、有德、有悟
中國酒文化:有禮、有度、有德、有悟
來源:http://www.fd816.cn/ 作者:武漢科銳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
來源:http://www.fd816.cn/ 作者:武漢科銳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
酒 起 源
據(jù)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地球上最早的酒應(yīng)是落地野果自然發(fā)酵而成的。所以,可以這樣認為,酒的出現(xiàn)不是人類的發(fā)明,而是天工的造化。
在我國民間也有杜康造酒的傳說。有一天,仙人指點他:你明天早晨到外面去,會碰到三個人。從他們身上各取一滴血,滴入酒糟里,美酒即成。結(jié)果,杜康第二天遇到三個人,分別是秀才、武士和瘋子。
這就是飲酒三境界:第一階段如同文人,溫文爾雅、謙遜尚禮;第二階段如疆場武士,酒過三巡后便稱兄道弟、酣戰(zhàn)淋漓;第三階段超量飲酒后儀態(tài)全失,該倒的倒、該躺的躺、該瘋的瘋,不敢說的話說了、不該做的事做了。


酒 與 禮
酒禮,即指人們的飲酒規(guī)矩、儀節(jié)等。中國古代文化史專家柳詒征先生認為:“古代初無尊卑,由種谷作酒之后,始以飲食之禮而分尊卑也。”由此可知兩點:一是酒與禮結(jié)緣之早之深;二是酒禮的作用是“分尊卑”的。
酒禮分尊卑
中國素有“禮義之邦” 的美譽。古代的禮滲透到政治制度、倫理道德、婚喪嫁娶、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,酒行為自然也納人了禮的軌道,這就產(chǎn)生了酒行為的禮節(jié):酒禮。用以體現(xiàn)酒行為中的貴賤、尊卑、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(guī)范。
到了西周,酒禮成為最嚴格的禮節(jié)。周公頒布的《酒誥》,明確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,而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列祖列宗。秦漢以后,隨著禮樂文化的確立與鞏固,酒文化中“禮”的色彩也愈來愈濃,《酒戒》、《酒箴》、《酒德》、《酒政》之類的文章比比皆是,完全把酒納入了秩序禮儀的范疇。為了保證酒禮的順利執(zhí)行,歷代都設(shè)有酒官。

古代的酒禮
斟酒不宜太滿也不宜太少,最好八分滿。
跟他人碰杯應(yīng)該是左手放在杯底,右手拿著杯子;端酒杯與別人碰時要低于別人的酒杯,這是一種尊重。
敬酒要注意順序,不要亂敬酒。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賓、陪客敬主賓、主賓回敬、陪客互敬的順序敬酒。
可以多人敬一人,不可一人敬多人。敬酒要有說詞。勸酒要適度。酒桌上不要竊竊私語。拒酒要有禮節(jié),有方法。

酒 與 德
周公首次提出
首先提出“酒德”概念的是周公,他反對酗酒,所提倡的是“毋彝酒”(《尚書·酒誥》)。所謂“毋彝酒”,就是不要濫飲酒。怎樣才算不濫飲酒呢?《禮記》中作了具體的說明:“君子之飲酒也,一爵而色溫如也,二爵而言斯,三爵而沖然以退。”被后世尊為“圣人”的孔子曾提出“唯酒無量,不及亂”,就是說各人飲酒的多少沒有什么具體的數(shù)量限制,以人飲酒之后神志清晰、形體穩(wěn)健、氣血安寧、皆如其常為限度。
節(jié)制有度,不強勸酒
一是量力而飲。即飲酒不在多少,貴在適量。要正確估量自己的飲酒能力,不作力不從心之飲。過量飲酒或嗜酒成癖,都將導(dǎo)致嚴重后果。
二是節(jié)制有度。即飲酒要注意自我克制,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,至多不得超過八分,這樣才飲酒而不亂。
三是不強勸酒。人們酒量各異,對酒的承受力不一。因此,作為主人在款待客人時,既要熱情,又要誠懇;既要熱鬧,又要理智。切勿強人所難,執(zhí)意勸飲。還是主隨客便,自飲自斟。

來源:仟杯不醉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